隨著時代的發展,輿論場在社會問題的討論中就事論事,理性探討的風氣大體正在形成。但是,由於傳統因素的積澱,仍還有一些人習慣於把個人身份作為贊同或反駁對方的一種評判方式。
  比如,一些國內民眾在稱贊美國的某種優點時會遭到一些人的身份質疑:既然美國有這麼多優點值得贊揚,為何不移民到美國而仍留在國內?同樣的,一些居住在西方國家的華人和留學生在贊揚中國的進步或成就時會遭到同樣方式的質疑。這種把社會問題討論與個人生活選擇綁在一起的思維方式,顯然有違現代社會個人生活的自由選擇與社會包容。
  現代社會的一個特點是高度的多樣性和流動性。在冷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之間人口流動的數量急劇增長。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出國留學的總人數已接近300萬,而超過一半以上的留學生選擇在國外就業或定居。同期,中國在海外的移民數量也在迅速增加。在這麼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中有各種不同的政治觀點是非常自然的。
  相當多的留學生與海外華人既對自己所居住的社會充滿感情,同時也深情眷念自己的母國。兩種感情交織是目前在海外學習生活的華人的總體特征。而這種特征並不僅限於海外的中國華人圈,而是存在於幾乎所有國家的海外移民群體。比如,在族裔混居的美國,各個族裔每逢自己母國的節日都會大張旗鼓地慶祝,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同時也熱愛自己居住的美國。
  現代社會的另一個特點是個人生活選擇與政治主張的分離。在現代社會中,決定一個人的生活選擇有太多因素。政治觀點對個人生活選擇的影響雖然存在,但卻早已不是最主要的甚至決定性的因素。從歷史事實看,一個人的政治主張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他的居留地選擇。一個人既可能對自己所居住的社會充滿熱愛,同時也會同樣熱愛自己的母國。例如,從上個世紀的抗日戰爭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海外華人一直是支持中國發展的重要力量。
  同樣的理由,中國社會也不應當把國內某些人對某種政治弊端的批評簡單地理解為否定整個中華民族,簡單地判斷為對中國沒有感情。現代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導致了不同環境下的人對同一個社會現象有不同的看法,這是正常的。中國的輿論場應當對各種不同的政治觀點用平常心看待。
  不同的觀點與主張只有在平等和理性的討論中才能獲得共識。如果簡單地把政治觀點跟個人生活選擇綁在一起,把批評中國社會的弊端簡單斷言為對中國沒有感情,這就走到了另一個反面。
  用政治綁架一切,這種高度政治化導致了人們很難心平氣和地討論社會問題。筆者認為,當前在各種社會問題的討論中做到就事論事、理性包容是至關重要的。唯有這樣社會才能保持和諧而避免撕裂。▲(作者是中國力研究中心主任、春秋綜合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SN17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i13eiwju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