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琳
  這個模式推廣容易嗎?當然不容易,以前社區居民把垃圾放置在樓道即可,也沒有進行垃圾分類。如今,不但要細心地做垃圾分類工作,還要定時定點自己去“丟”垃圾。這“移風易俗”的事兒,推廣起來自然有難度,但仍有極大的努力空間。
  也許有一天,你睡醒睜眼,看到的是滿是惡臭的灰色世界,因為巨大的城市被垃圾所吞噬……這看似科幻的場景可能就會上演,前提是我們對當下的生活方式不做任何反思和改進,我們處理垃圾的速度落後於垃圾的增量。
  垃圾圍城猶如一把時刻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落下必是血光四濺。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人口從1978年的380萬激增至如今的1600多萬,生活垃圾也隨之激增。到2015年6月,廣州的所有垃圾填埋場將滿負荷,我們又將如何安放我們生產的垃圾。怎麼破?從7月10日起,廣州將在全市全面推廣垃圾“定時定點+誤時定點”投放模式,並將力爭在今年底完成30%的社區人口實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這個模式推廣容易嗎?當然不容易,以前社區居民把垃圾放置在樓道即可,也沒有進行垃圾分類。如今,不但要細心地做垃圾分類工作,還要定時定點自己去“丟”垃圾。這“移風易俗”的事兒,推廣起來自然有難度,但仍有極大的努力空間。
  捆綁共同利益,才能走得長遠。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和垃圾分類,說白了是對廣州市民都好的事情。畢竟鳥語花香、綠意盎然的工作生活環境才是我們追求幸福人生的圖景構成,而非惡臭撲鼻、垃圾圍城。現在關鍵的一點在於如何讓人們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須參與垃圾減量分類、定時定點投放不可。上個世紀80年代的臺灣,尤其是臺北這樣的大城市也面臨了我們如今遭遇的困境與危險——垃圾圍城的風險與日俱增。臺灣走過來了,走得還很漂亮。從“強迫成習慣”到“習慣成自然”,臺灣的垃圾分類已經從“強迫”階段到培養成“自然”的階段。在這其中,民間智力與力量充分參與其中,激發了社會活力,讓臺灣民眾把此事當做切關個人利益的事情去做。
  儘管現在有做一些相關的傳播,但傳播力度和效果都不見得好。講推廣的時間表,但對垃圾圍城的危害以及破解的緊迫性講得不夠多,不夠形象。光講數據,市民缺乏直觀感受,無法理解其緊迫性。市民們感受不到迫在眉睫的危害,感受不到自身利益正在受脅迫,從情感上就很難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儘力做的事情,也就沒有很大的動力去實踐。再說了,我們的教育體系,沒有涉及垃圾分類等環保知識,我們從小就沒這方面的概念。如今即使有心進行垃圾分類,也不見得會分類。可見讓垃圾分類等環保課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尤其是從孩子們抓起至關重要。當下,除了繼續因地制宜地推進垃圾定時定點投放,根據試點情況,總結經驗,及時更新調整策略,更好地做好傳播,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也很關鍵。
  垃圾分類,垃圾定時定點投放,不是喊一聲,就應者雲集的事兒。我們的垃圾分類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改變市民的習慣,培養市民的意識仍需要時間。這需要反反覆復地耐心傳播、推廣,直至深入人心,實現從“強迫”到“自然”的華麗蛻變。
  (作者為專欄作家)  (原標題:垃圾分類,需要從強制到自覺的蛻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i13eiwju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